“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、敢于担当的好干部。他崇法尚德,践行党的宗旨、捍卫公平正义,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,敢啃硬骨头,甘当‘燃灯者’,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。”——习近平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精神,结合我院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,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,2018年8月23日下午三点,我院在新街五楼会议室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集体观看教育片《邹碧华》,学习时代楷模人物的先进事迹。
影片《邹碧华》以其生前事迹为蓝本,在银幕上再现了一位公正为民的好法官、敢于担当的好干部的生动形象。习总书记赞扬他为“燃灯者”。邹碧华同志曾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。他崇法尚德,践行党的宗旨,捍卫公平正义,在司法改革中,敢啃硬骨头。2014年12月10日下午,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发心脏病,经抢救无效去世,终年47岁。电影围绕官民情、律师情、司改情、师生情等,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,让人倍受感动。
电影刚开始时候便有冲突,当邹碧华的车还没到法院门口,受访的群众已经围堵大门,于是便被提前被告知,最好回避这里。一心为人民服务的邹碧华没有弃之不顾,当身边的同事康达抱怨上访人的无理取闹时,他第一时间便对其进行教育,让其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学会从自身身上找原因。
后来,邹碧华只身前往事故现场,做起走访调研,当他用手语和受害人老伯交流的时候,那种亲切感让屏幕之外的人深深感动,尤其是那句:你有母亲,我也有母亲……此时,邹碧华哽咽了,老伯泪流满面——他让我们明白了,首先要尽职尽责,其次就是学会换位思考。
印象颇深的还有传达室的“老贺”,平时大家只觉得他一个管收发报纸的,跟个看门的老大爷一样,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全名叫什么,都称之为“老贺”。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,他一干就是二十五年,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对事却十分“较真”,甚至发现投递邮件时候字体不清楚的都一律退回。本着这种执着认真,他一年能为院里节省700多块钱的邮差费。当邹碧华别有深意地让“老贺”讲述日常工作的时候,他非常清晰自豪地告诉了现场的人,一年接收邮件多少封、发送邮件多少封、发送文件是多少件。此时,邹碧华告诉在座的人,贺青山从部队转业时已经是连级,而到法院只是一名科员,“他二十五年如一日,兢兢业业、不计名利地做好本职工作。”贺青山的例子,生动地教育了在座者:不管再平凡的工作岗位,只要尽职尽责做好工作,那就是不平凡的人。
当司法改革来临时,由于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司法领域深层次问题,前进一小步都特别困难。邹碧华却坚持啃这块“硬骨头”,在一大批反对、抱怨声中,他逆流而行,从未放弃——一幕幕矛盾与冲突,真实再现了邹碧华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,展现了一名好党员、好干部、好法官的高尚品德和甘当“燃灯者”的崇高精神。
最难忘的场景是在康达过生日的时候,他动情地诵读了一段特蕾莎修女《无论如何》的名句:即使你是友善的,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,不管怎样,你还是要友善;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,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,不管怎样,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;你今天做的善事,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,不管怎样,你还是要做善事;人都会同情弱者,却只追随赢家,不管怎样,还是要为一些弱者奋斗……
当影片最后的特写镜头落在邹碧华那满屋子的书的时候,我们感动之余,心生敬畏:他在不停为自己充电的同时,还不断总结好的工作方法,以便指导后来者,这种把工作的热爱深深的融入血液里的人,太值得人尊重!
此次集体观影,旨在将学习先进典型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,与当前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结合起来,进一步落实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鼓励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继承和弘扬英模精神,以邹碧华同志为标杆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学习他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怀,永葆忠于党、国家和人民的政治本色,敢于担当、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,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,为开创医院发展新局面添砖加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