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今日花都》报道】女性盆底疾病预防胜于治疗
当盆底肌出现问题的时候,就会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(PFD),主要表现为尿失禁、盆腔器官脱垂、如子宫脱垂,大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。
这个病“不要命”,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,是威胁妇女健康的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,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,这个病的患病率一直有上升的趋势。
其中,压力性尿失禁,漏尿和尿味常令患者陷入尴尬的场面,影响生活质量,妨害正常社交活动,导致社会孤立和抑郁症的发生,因此也有的人将尿失禁称为“社交癌”。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危害所造成的医疗费用已远高于冠心病、骨质疏松症及乳腺癌等,而重视和关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,及时诊断和治疗,是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妇女的危害、提高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。
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,主要包括以下5点:
1、年龄:调查发现,40-59岁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病率为26.5%,随着年龄增长,该病发病率明显升高,这可能与身体素质下降、雌激素下降、肌肉松驰、神经功能下降等有关。
2、妊娠及分娩损伤:妊娠次数≥4次的女性出现尿失禁症的比率为37.1%,分娩次数越多,对盆底肌损伤越明显。
3、肥胖:肥胖所增加的重量可以向下挤压盆底组织,使其肌肉、神经和其他结构长期受牵拉作用而变弱,腰、臀围比值增加的肥胖者易诱发盆底功能障碍疾病,盆底功能障碍情况与妊娠期妇女的BMI(体重指数)相关,BMI越高,盆底功能障碍程度越重。
4、盆腔手术史:曾有盆腔手术史的患者,其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病率是无盆腔手术史的1.8倍,原因与盆腔手术中损伤耻骨直肠肌有关,其中,子宫切除术是诱发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重要原因。
5、其他因素:长期重体力劳动、便秘可使腹压增加损害盆底及其支撑韧带的功能;慢性咳嗽引起腹压增加而导致尿失禁的发生。
盆底疾病我们该如何预防?
1、产后42天进行盆底肌肉评估检测,检查一下自己的盆底功能,早发现问题早治疗。产后42天至1年之内是盆底修复最佳时机。
2、45岁以上女性应积极进行盆度康复。盆底康复治疗仪通过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疗法,使受损伤的肌肉、神经得到恢复。
3、定期进行盆底功能检查,评估盆底肌受损情况。
4、每周坚持3-5次盆底功能锻炼(如缩阴提肛训练或阴道哑铃)。
5、控制体重,均衡饮食。
6、避免腹压增加的运动,如久站、便秘、重体力劳动等。
盆底肌的“保养”是相当重要的。盆底疾病重在预防,千万不能等到有了症状再去就医。因此,为了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,已经生育过的女性,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,尽早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、治疗,以防后患。尤其是准备生二胎的女性,更应在怀孕前对自己的盆底功能做好评估,煅炼好盆底肌,再准备怀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