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坐月子”是中国的传统习俗,是古人千百年来总结的宝贵经验,是我国妇女产后不会缺少的且充满仪式感的行为。“坐月子”同样是女性一生中强身健体,调整体质的黄金时期。因为女性月子期间全身各个系统,如生殖系统,血液系统,泌尿系统,内分泌泌统,消化系统等都在悄然无声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,然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人恢复到孕前健康状态,有人体质越来越好,有人体质越来越差,所以民间流传的月子是女人脱胎换骨的最佳时期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明末的王化贞著《产鉴》明确的指出“妇人非止临产需忧,产后倍宜将息,勿以产时无他疾,乃纵心恣意,无所不犯,时犯微弱秋毫,病感重于山岳。”可见产褥期是一个多事之秋,从某种意义上讲“坐月子”是一种治未病,“坐月子”将直接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妇女产后的身心健康。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,坐好月子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“吃好”,“休息好”,“心情好”等三个方面。而“休息好”,“心情好”比较难把控,容易人为把控的就是“吃好”。何谓“吃好”呢?适合自已的才是最好的。
辨体科学施膳药借食力食助药威
药膳是膳食的一种特殊形式,是以中医理论原则为依据,使用可食用、无毒、能补的中药,配合食物,通过烹饪,使之具有防病治病、保健强身、延年益寿的功效。药膳起源于“药食同源”,形成于秦汉以后,成熟于唐宋,昌盛于明清。
然而目前大众消费的药膳是一种不分阴阳,虚实,男女,老幼皆宜的“满桌子药膳”,而这种药膳已经丧失了药膳独有的特性。中医药膳应遵循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论,三因制宜,科学施膳,强调一人一膳。真正发挥药膳“寓医于食”,既将药物作为食物,又将食物赋以药用,药借食力,食助药威,变“良药苦口”为“良药可口”,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,又可防病治病,保健强身,延年益寿的功效。
需要强调的是,产妇进补时,注意少食多餐,每日餐次应较一般人多,以5-6餐为宜,食物要合理搭配。早晨是万物生发之际,人体代谢旺盛,早餐可尽量安排得丰盛且多样化一些,主食、牛奶、蔬果、禽蛋类,最好应有尽有,以加强营养的摄取吸收。中、晚餐的量宜相对减少一些,尤其是晚餐,少吃肉食、甜食及油炸食品,可喝些清淡的面汤、米汤,不要喝咸汤,以减缓夜间休息时身体的负担。
最后,建议孕32周-孕40周的孕妇,在正规医疗机构详细采集病史,辨中医体质,辨体、辨病、辨证相结合分析,形成体质保健药膳分析报告,产后42天进行中医健康状况评估,以取得最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