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门诊,妈妈们经常会问到,宝宝为什么要补充维生素D?因为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。它的基本生理功能是调节机体的钙、磷代谢,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;维持血液中钙和磷的稳定;促进骨骼和牙齿的钙化,预防佝偻病等。
一般来说,宝宝体内的维生素D有三种来源:一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,可以满足宝宝出生后短时间的生长需要;二是从天然食物中获得,不过天然食物(包括母乳)中的维生素D含量普遍比较低,所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维生素D的量也比较有限;三是皮肤中的7-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,可以形成内源性维生素D。
由于宝宝生长发育速度非常快,而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又比较低,因此建议,父母要尽早抱宝宝到户外活动,同时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制剂。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提出的《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》里面,对婴幼儿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提出了具体建议:
1.婴儿应尽早到户外活动,尽量暴露婴儿身体部位如头面部、手足等,逐渐达到每天1-2小时;
2.婴儿(包括纯母乳喂养儿)出生后2周开始每天摄入维生素D400IU,直到2岁;
3.早产儿、低出生体重儿、双胎儿出生后即应每天补充维生素D800IU,3个月后可改为每天400IU。
哪些宝宝不用补充维生素D?
维生素D的补充量应包括婴幼儿食物、日光照射、维生素D制剂、维生素D强化食品中的全部维生素D含量。
6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宝宝必须额外补充维生素D制剂,对于0-6个月人工喂养以及6个月-2岁之间的宝宝,爸爸妈妈可以大致计算宝宝每天的维生素D摄入量。例如:按照国家规定,100克婴儿配方奶粉应含有维生素D约200-400IU,100克婴儿配方米粉应含有维生素D250-300IU。如果宝宝每日喝500毫升配方奶,那么大约可摄取维生素D200IU,如果在夏季户外活动较多的情况下,就可以暂时不必补充维生素D制剂。如果宝宝奶量和辅食摄入比较少,冬季户外活动也较少时,则建议每日预防性补充400IU维生素D。
维生素D要补充到宝宝多大呢?
由于2岁以后的宝宝户外活动增多,同时他们食物摄入的种类和数量也在增加,通常可以满足每日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,因此一般健康宝宝补充到2岁后,就不用再口服维生素D制剂了。如果宝宝患有慢性腹泻、肝胆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,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,额外补充维生素D。
补充维生素D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?补多少剂量就会中毒?
中国营养学会规定的维生素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(UL)为每天800IU,即宝宝每天补充400-800IU是安全的,不会有什么副作用。只有在短期内多次给予大剂量的维生素D才有可能导致中毒。研究发现,一般儿童每日服用20000-50000IU(每天50粒到100粒)连续数周或数月才会导致中毒,特别敏感儿童每天服用4000IU(每天10粒),连续1-3个月才会中毒。因此,每天补充400-800IU是非常安全的,家长无需担心。
多晒太阳还需要补充维生素D吗?
人类皮肤中的7-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照射,可形成内源性维生素D3,是人类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。但是由于皮肤产生内源性维生素D3的量与日照时间、地点、暴露皮肤的面积等都有关,一般难以准确地知道实际的获取量。因此,建议家长只有在夏季日光照射充足、宝宝户外活动时间较多的情况下,才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,酌情减量或暂停服用维生素D制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