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3日是第20个全国爱耳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关爱听力健康,落实国家救助制度”。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,有听力残疾人2700余万,听力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,它不仅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,还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,极大地损害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家庭、社会功能,对于儿童影响更为严重。所以,保护儿童听力尤为重要。
一、新生儿期防聋
新生儿和婴幼儿期即可发生轻度到极重度的耳聋,面对这样众多的耳聋患者,除了采取必要的医疗、康复对策外,积极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,普及、宣传听力保健知识,重视流行病学调查,开展耳聋遗传咨询,加强医学监护及科学用药,是预防耳聋的关键。目前我院五官科有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,配备了专业有资质人员为新生儿保驾护航。
围产期并发症、早产、围产期感染、高胆红素血症等均与新生儿期耳聋相关。听力保健的工作在妊娠期就应开始,如在产前期,准妈妈们不要乱用药物,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。用药时禁用耳毒性药物。目前能引起耳聋的药物有60多种,主要有链霉素、庆大霉素、氯霉素、红霉素等。如果女性在孕期不恰当地服用了这些药物,药物的残留可能会通过母乳以及胎盘影响到婴幼儿或胎儿健康,造成神经性耳聋。
新生儿期耳聋预防应在围产期就开始,在这一时期不仅可发生器质性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,而且可引起内耳毛细胞损害。尤其是生产期的各种原因缺氧、新生儿黄痘极易引起感觉神经性耳聋。因此,对这些疾病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是防治耳聋的重要环节。
二、学龄前期防聋
除了孕妇所致的耳聋之外,药物本身对于宝宝的危害也不小。特别是对于父母具有药物性耳聋的孩子来说,绝对要禁止使用相同的药物。此外,还应该在平时的用药中注意异常现象。
感染性聋是婴幼儿时期常见多发病,其中以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聋及由于腮腺炎、高热等疾病导致的感觉神经性聋最为常见。学龄前期耳聋早期多不易发现,特别是感染期经常使用氨基甙抗生素进行治疗更容易发生耳聋。所以预防感染,科学用药是重要的防聋措施。
1.儿童应避免使用上述耳毒性药物,必须用时,剂量宜小,疗程宜短,尽量不要静脉给药,避免联合用药。
2.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,如出现头晕、口角麻木、耳鸣和耳聋症状时要及时停药。
3.一旦发现药毒耳聋迹象,应及时就医治疗,治疗可持续2-3个月。如果听力还没有恢复正常,需早期选配助听器,加强听力、语言的康复训练,以使患儿生活质量有所提高。
听力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和成长等很多方面都有严重影响,我们必须重视儿童听力障碍,注意防聋,及时治聋,爱护耳朵,从小做起!